1. 整体气温趋势:偏暖为主
国家气候中心预测,受拉尼娜状态(预计持续至2026年初)和全球变暖影响,全国冬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,南方低温雨雪风险较低,但气温阶段性起伏明显。
部分机构(如中国气象局)指出,冬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,尤其是华北、黄淮等地可能偏高1-2℃,但东北北部、内蒙古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和强降雪。
2. 拉尼娜的影响与不确定性
拉尼娜状态通常与冷冬关联,但近年受全球变暖影响,其效应减弱。例如2020/2021年拉尼娜年反而出现暖冬。2025年冬季拉尼娜持续时间较短,可能不会导致极端寒冷。
部分预测提到,隆冬(2026年1-2月)可能出现阶段性偏冷,全国平均气温或偏低2-4℃,需防范极寒天气和倒春寒。
3. 区域差异与极端天气风险
偏暖区域:辽宁南部、华北南部至长江中下游等地气温偏高1-2℃。
偏冷区域:东北北部、内蒙古东北部、华南西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,需警惕强降雪和“断崖式降温”。
降水分布:北方降水偏多(如西北、东北),南方偏少,但长江中下游可能因厄尔尼诺残余影响出现雨雪冰冻天气。
4. 农业与民生建议
尽管整体偏暖,但冷暖波动可能对农业(如北方冬麦区需防春旱)、能源供应(天然气需求阶段性骤增)和交通(华东冻雨风险)造成影响。
公众需关注短期天气预报,灵活应对气温骤变,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户外工作者。
总结
2025年冬季大概率是**“暖冬”或接近常年**,但需警惕阶段性冷空气活动带来的局部严寒和极端天气。拉尼娜和全球变暖的交互作用增加了预测复杂性,建议持续关注官方机构发布的更新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