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霜降”到来意味着天气已经变得寒冷,感冒、咳嗽等上呼吸道疾病多发,人们可能会出现皮肤、口唇干燥等情况,此时养生防病重在健脾、润燥、防寒。

古籍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九月中,气肃而凝,露结为霜矣。”霜降是秋冬之间的过渡性节气,天气越发寒冷,开始有白霜出现。
根据中医理论,秋季对应肺脏,此时人体精气通过肺的下降功能潜藏到肾,养生防病应注重敛藏精气、内收阳气、涵养阴精,注意防寒保暖。今年下半年偏燥,因此还要更加注意润燥。
俗语说:“秋冬进补,来年打虎。”霜降时节适当进补,有益身体健康。
牛肉可以健脾补脾,这一时节可适当食用牛羊肉。秋季多燥,一些人更易口唇干燥甚至咳嗽、痰黏难咳,可多食用具有生津润燥、宣肺止咳作用的梨、苹果、橄榄、白果、枇杷、芥菜、萝卜等食物,饭后适量进食柿子、柿饼也有助于清热、敛肺;同时,减少辛辣食物摄入。
霜降时节,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提升阳气。这一时期可选择轻松平缓、活动量不大的运动项目,比如室内八段锦、太极拳等,不宜大汗淋漓;可待太阳升起、气温升高时再出门锻炼;适当进行快走、慢跑等有氧运动,可提升心肺功能,增加机体耐寒能力。
深秋草木凋零,容易引起忧郁、伤感情绪。此时节饮用由玫瑰花、茉莉花、白梅花组成的三花茶,有助于疏肝解郁、宽胸理气。
霜降天寒,老年人要注意保护腰椎、膝关节,适时增减衣服,戴口罩预防呼吸系统疾病。既往这个季节有过敏性疾病、对冷空气过敏的人群,可以提前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中药以减轻症状。
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通常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交节,标志着秋季向冬季的过渡。以下是霜降的主要特点和风俗:
一、气候特点
昼夜温差大:霜降时节,全国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达到一年中最大值,早晚寒冷,中午较热,秋燥明显。
初霜出现: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开始出现初霜,地面或植物上凝结白色冰晶,但霜并非从天而降,而是水汽遇冷直接凝华而成。
寒潮频繁:冷空气活动加剧,北方部分地区已现初冬景象,南方气温起伏明显。
二、物候特征
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:
一候豺乃祭兽:豺狼捕猎后陈列猎物,似祭祀感恩。
二候草木黄落:草木枯黄落叶,大地呈现萧瑟之景。
三候蛰虫咸俯:冬眠动物藏入洞穴,进入休眠状态。
三、农事活动
北方秋收扫尾:如收割大白菜、拔萝卜等,农谚“霜降不起葱,越长越要空”强调及时收获。
南方“三秋”忙碌:收割晚稻、播种早茬麦和油菜,摘棉花等。
防冻措施:覆盖草帘、熏烟增温保护作物,尤其警惕“黑霜”(无霜冻害)的隐性危害。
四、传统风俗
饮食习俗:
吃柿子:认为可御寒补筋骨,民间有“霜降吃丁柿,不流鼻涕”之说。
进补:南方流行吃鸭肉、牛肉(如广西牛腩煲),北方有“煲羊肉”“迎霜兔肉”等,闽南谚语“一年补透透,不如补霜降”体现重视。
拔萝卜:山东等地霜降拔萝卜,认为此时萝卜营养最佳。
赏菊登高:
菊花盛开,各地举行菊花会,饮酒赏菊,古称“霜打菊花开”为雅事。
登高远眺可舒缓秋郁,契合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的深秋美景。
祛凶祈福:
广东高明“送芋鬼”:儿童烧瓦塔、煨芋头后弃瓦片,寓意驱邪。
山东烟台迎霜、壮族霜降节纪念抗倭英雄瓦氏夫人,并举行敬牛仪式。
祭祀与扫墓:部分地区霜降前后过寒衣节,为逝者“送寒衣”,与清明、中元并称三大“鬼节”。
五、养生与文化
防寒防燥:注意保暖,多食润肺食物应对秋燥。
诗词意境:如杜牧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、张继“月落乌啼霜满天”等,均描绘霜降的萧瑟与诗意。
霜降作为秋冬之交的节气,既承载着农事生产的紧张,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,通过饮食、习俗与自然物候的互动,体现了古人顺应天时的智慧。